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三届时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ICFS 2025)三大分论坛在汉落幕 共探可持续时尚多元发展路径

时间:2025-10-28   信息来源:学院办公室    阅读量:


10月28日下午,由武汉纺织大学主办的第三届时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ICFS 2025)于建全会堂同步开设三大分论坛,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技术创新与未来时尚”“可持续时尚教育与实践”三大核心议题,52名中外学者、设计师、行业代表及研究人员,从文化、技术、教育多维度探讨可持续时尚的发展方向,为全球时尚产业低碳化、智能化、创新化转型提供实践思路与学术支撑。

“文化传承与创新(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分会场(阳光厅)以“传统元素的现代时尚转化”为核心,构建中外文化交流对话平台。国内学者深耕本土文化价值挖掘: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系统剖析清代内袍形制演变中的权力象征与身份内涵,为传统服饰传承提供历史参照;内蒙古工业大学以蒙古族文化为核心,借助虚拟博物馆、AIGC技术实现非遗数字保存与创新表达;武汉纺织大学则将湖北蓝染、楚国天文星象纹等地方非遗与传统意象融入童装、女装及环保文创设计,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低碳理念落地。国际视角进一步拓宽交流边界: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解析国际奢侈品牌在华文化适配策略,中巴学者联合开展传统婚纱、拼布工艺跨文化再造研究,展现多元文化共生活力。与会嘉宾共识,文化传承是可持续时尚的精神内核,需以创新为纽带链接传统与现代。

“技术创新与未来时尚(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uture Fashion)”分会场(南湖厅)聚焦“绿色+数字”双轮驱动,探索产业转型技术路径。国际研究凸显绿色技术突破:印度国家时尚技术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India)从丝绵木、黄钟花等植物中提取天然染料,破解纺织品染色污染难题;孟加拉国东南大学(Southeast University, Bangladesh)提出自清洁、自修复纺织品技术构想,为降低洗涤能耗提供新思路;中国香港理工大学分享非遗数字化设计经验,助力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融合。国内高校则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耦合:武汉纺织大学在虚拟人模拟、AI辅助设计、三维动态捕捉等领域成果丰硕,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分别从针织结构设计、纹样可视化、数字孪生生产线等方向发力,构建覆盖产业全链条的技术应用体系。嘉宾指出,技术创新是时尚产业兼顾可持续性与前瞻性的核心引擎,需打破学科壁垒加速成果转化。

“可持续时尚教育与实践(Sustainable Fashion Education and Practice)”分会场(东湖厅)构建“教育-科研-产业-消费”闭环,夯实理念落地根基。国际研究聚焦消费端赋能:印度国家时装技术学院分析可持续认知对消费决策的影响,为市场培育提供数据支撑。国内高校凸显教育科研联动:东北师范大学将非遗融入服装设计课程,培养“文化+可持续”复合型人才;四川美术学院深耕服装结构设计技术,提供可落地的实践方案;武汉纺织大学覆盖户外护理服创新、纺织品碳足迹测算、AI设计教学等领域,实现教育科研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行业代表亦贡献实践经验:烟台太平洋家纺提出绿色美学驱动转型路径,通过设计、材料、工艺协同提升产品竞争力。论坛强调,需构建“教育-科研-产业”联动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科研创新为支撑、产业实践为落点,推动可持续时尚理念全面渗透。

此次三大分论坛以跨学科交叉与国际化视野为核心,通过深度学术对话机制,系统呈现全球可持续时尚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与实践创新案例。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立体化生态平台,其不仅为时尚产业向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文化赋能方向的转型升级提供核心驱动力,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构建,以及前沿技术创新成果的国际化应用推广方面,探索出具有示范价值的创新路径与实施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