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第三届时尚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重要环节“时尚可持续设计教育工作坊”在武汉纺织大学成功举办。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等13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留学生及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实践创新、现实挑战与未来方向展开深度研讨。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陶辉教授主持本次工作坊,近两小时的议程通过主题分享与互动讨论,凝聚国际共识,形成《可持续设计教育武汉倡议》,为全球时尚产业绿色转型注入教育动能。

第一环节:主题分享--多元实践勾勒可持续设计教育图景
工作坊首个环节,中外专家分享了各国可持续设计教育的前沿探索与实践成果。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的王鑫以《可持续课程体系构建》为题,详细介绍了该校在面料创新技术、生物材料研发等领域的教学创新,为课程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技术路径。
北京服装学院吴琪发表了题为《Sustainable Fashion Education under the Dual-carbon Goals: Full-value-chain Transformation and ESG Talent Cultivation》的专题报告。她结合双碳目标背景,分享了该校在产业链协同教学、ESG人才培养、跨学科实践等三大教学模式创新,并对可持续设计教育提出了具体建议。
随后,来自新疆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及东北师范大学的学者分别结合各自院校的地域文化特色,介绍了其在民族服饰可持续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教育实践,展现了本土文化与可持续理念融合的独特路径。

第二环节:深度研讨--直击痛点探索教育破局之道
在互动讨论环节,陶辉院长围绕“可持续设计教育的现实挑战”与“学生培养的核心命题”两大议题引导专家对话,针对可持续设计教育与市场、消费行为的衔接难题,与会专家共同指出,当前技术落地存在瓶颈,环保材料规模化应用成本高,制约了产业与教育的协同推进;同时,企业短期利益导向与可持续转型的长期投入存在矛盾,多数企业因担心成本增加不愿改变现有生产模式,导致学生实践平台受限,可持续相关职业发展路径尚不清晰。此外,公众对可持续时尚的认知存在偏差,过度关注设计外观与产品价格,对环保属性重视不足,而环保产品因原料与工艺成本高,售价难以亲民,进一步加剧了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因此亟需通过公众教育引导负责任的消费行为。


针对学生“躺平”、“佛系”现象与个性化教育的平衡问题,与会专家展开深入探讨。有学者提出,当前部分学生将可持续课程作业简化为基础的面料改造或旧物回收,未能理解可持续理念的广度与深度,课程结束后难以形成长期践行的自觉,这一困境需从教育模式创新入手破解。众多专家表示,个性化教育的核心在于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空间,引导其结合自身兴趣明确设计目标,避免形式化实践;激发学生内在动力至关重要,通过实地调研、环境问题可视化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气候变化影响,能有效提升其参与可持续实践的主动性;同时,以科技赋能教学创新,借助数字化工具拓宽实践维度,让个性化教育更具落地性与吸引力,构建跨学科团队协作模式,融合科学、人文等多元背景学生的智慧,可在协作中强化社会责任感,破解单一化实践困境。
第三环节:共识落地--武汉倡议引领全球教育协作
经过充分研讨,中外专家达成广泛共识,并正式发布《可持续设计教育武汉倡议》。倡议明确:要加强文化互鉴,将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精髓有机融入国际标准的可持续设计课程体系;创新教育协作模式,深化产学研协同,引导负责任的消费行为;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与研究成果,推动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成为全球时尚产业绿色变革的倡导者、实践者和引领者。专家一致认为,可持续设计教育需坚持 “尊重个性、科技赋能、学科交叉、职业导向” 四大原则,既要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又要通过技术创新与跨学科融合拓宽实践边界,同时对接行业需求明确职业发展路径,让可持续理念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生活方式。

教育担当:武纺深耕可持续设计教育再启新程
本次工作坊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责任与时代担当。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长期深耕可持续设计教育领域,在课程体系创新、产学研协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未来,学院将以此次工作坊为契机,持续深化可持续设计教育改革,加强与全球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为推动全球时尚产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纺大智慧”。